? ? ? “字人無異術(shù),至論不如清。”是晚唐詩人杜荀鶴在《送人宰吳縣》中的兩句詩文。意思是說,撫治百姓沒有什么特別的辦法,任何華麗與高明的言論都不如為官清正廉潔。雖為詩人告誡即將到吳縣去當(dāng)縣令的友人,實質(zhì)上表達(dá)了民眾對為官者的基本要求和樸實愿望,也給為官從政者以啟示,行勝于言,高談闊論、夸夸其談不如清正廉潔、務(wù)實為民。
“夫為政者,莫善于清其吏也?!鼻辶藶楣僦?#xff0c;自古以來,許多清官廉吏、賢人君子把清廉品格作為畢生價值理想和政治實踐追求。楊震拒金,不畏人知畏己知;吳隱之飲“貪泉”,不改清廉心;陸績返鄉(xiāng),以石壓艙,等等。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,他們的清廉思想和實踐,對后世產(chǎn)生了積極影響?!肮U于貪,行成于廉?!碧K軾在《六事廉為本賦》中談及廉潔,認(rèn)為清廉是善良、能干、恭敬、正直、守法、明察等“六事”的根本,其提倡的做人以廉為先、做官以廉為首的為官理念,至今仍有警醒意義。
至論不如清,清廉之名靠的是清廉之為。荀子說,“口能言之,身能行之,國寶也;口不能言,身能行之,國器也;口言善,身行惡,國妖也?!睂楣購恼邅碚f,都想給老百姓留下清廉為民的形象,但清廉不靠清談,不是掛在嘴上、靠言語標(biāo)榜出來的,也不是裝出來的,而是一生人品官德的堅守,是從內(nèi)到外渾然天成的自然流露,這樣的清廉是他們“本來如此”的真實。相反,如果人前清廉、人后貪腐,不管外表和語言怎么掩飾,終究會顯出卑劣的真面目來。明代文人江盈科在《雪濤諧史》里描述過一個官員,很想大撈一筆,卻佯裝成分文不取的樣子,并向“神明”發(fā)誓,哪只手要錢爛哪只手,該官員擔(dān)心誓言應(yīng)驗,受賄時納之入袖,以此繞過心理障礙,令人可笑可嘆。
夸夸其談終無力,務(wù)實為民才是金。一心為民,兩袖清風(fēng)自然與民親近、融和。明朝官員況鐘三任蘇州知府,剛正廉潔、孜孜愛民,為整肅吏治、端正風(fēng)氣,他排了一個日程表,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子,周而復(fù)始,從不間斷,在剛到任的8個月中,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。在蘇州任期長達(dá)13年,替百姓辦了不少實事,留下了“清風(fēng)兩袖去朝天,不帶江南一寸棉”的美名。
為官清廉與否、為民務(wù)實如何,百姓最有發(fā)言權(quán)。焦裕祿、楊善洲從不自我吹捧,可老百姓打心眼里敬佩。蘭考大地那枝繁葉茂的焦桐樹、大亮山泛起的片片綠洲,見證了什么是真正的務(wù)實為民清廉。
“言之非難,行之為難?!秉h員干部要講究躬身踐行,在平時的工作實踐中,爭做起而行之的實干家、不當(dāng)坐而論道的空談客,耐得住寂寞、守得住清貧、抗得住誘惑,用自己的清廉之為、務(wù)實之舉,換來群眾的認(rèn)可和支持。